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奋进十四五】湖南科技学院“十四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

作者: 摄影:

2022-01-20      字号:【    

序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学校推进内涵发展、 特色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进一 步增强办学实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国教育 现代化 2035》《2021—2035 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深 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 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结合湖南省、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以及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报告精神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学校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意图,明 确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学校改革与发 展的宏伟蓝图,是学校加快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应 用型大学的行动纲领,是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学校 编制配套专项规划和院级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部分 发展回顾

一、 “十三五”学校建设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永州市委、 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瞄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 学的目标,经过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 了“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任务,推进了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五 年来,学校普通全日制学生从 2016 年的 14524 人增加到 2020 年 的 15620 人,增幅 7.55%;校园总建筑面积从 2016 年的 45.26 万平方米增加到 2020 年的 54.27 万平方米,增幅 19.91%。学校 先后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省贯 彻中央 31 号文件精神座谈会、全省高校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上 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中捷报频传,高 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各项事业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 

(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 评价。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增本科专业 9 个,专业总数达到 49 个,17 个专业被评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 建设卓有成效,3 门课程被立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数全国高校排名第 275 位;22 门课程被立项为省级一流本科 课程。教学水平逐步提升,14 人获湖南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 赛一等奖,一等奖获奖比例居全省第一。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新 增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10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获得各 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 127 项。其中,国赛金奖 1 项,银奖 3 项。学生作品“伴农行者:数字孪生共享助农车间·中 国数字乡村建设引领者”荣获国赛金奖,实现了“互联网+”大 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省二本院校国赛金奖零的突破。学生在学科 竞赛中获得 TI 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 9 项、省级奖励 405 项。除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毕 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2%以上。学校获评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 先进单位。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被确定为首批湖南省“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颂舜德文化 暖潇湘柳子”——柳子街社 区服务实践活动获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 校获批全国大学生 KAB 创业教育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省级 “双创示范基地”、湖南省就业创业工作“优秀示范校”。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 第一标准。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增加,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 从 59 人增加到 248 人;具有正高职称的专任教师从 61 人增加到 114 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 贴专家 1 人、湖南省 121 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人选 5 人、省级教学能手 12 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1 人、省级学科带头人 3 人、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21 人;入选省“芙蓉学者”讲座教授和“芙 蓉学者”青年学者各 1 人、“芙蓉教学名师”1 人、“湖湘青年 英才”4 人。取得“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达 192 人。 

(三)学科水平全面提升 

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国语言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被评为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全力推进申硕破点,2017 年学 校被列为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第三批次,2020 年申硕各项指标已从第三方阵跃居第一方阵。五年来,承担国家 级科研项目 22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296 项,其中,获省杰青 4 人、省优青 1 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 奖 12 项。新增省级科研平台 24 个,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授权 64 项,出版著作、教材 20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4000 余篇,其 中高质量论文近 600 篇。 

(四)社会服务成效明显

 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与零陵、蓝山等县区人民政府签订 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 24 个。对接湖南恒伟 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银杏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为公司节约 生产成本 30%以上,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与祁阳宏泰铝业有限 公司联合开展研究,助力公司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超 5000 万元; 与永州市经开区共建生化工程技术研究院,永州中古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提供 5000 万元共建多肽药物实验室;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近 80 人次到永州各县区助力扶贫,开展技术服务; 与零陵区共同推进档案供给侧结构改革课题研究,系统挖掘、整 理零陵古文化,完成了《潇湘古镇历史探研》《零陵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等 13 个项目,出版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研究 成果。 

(五)开放办学取得实效

 加强国外合作办学,与国(境)外高校深度互访交流,国(境) 外合作院校达到 32 所。师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达 308 人次;3 人获湖南省“海外名师”项目;招收国际生 81 名。推进国内合 作办学,与湘潭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合作协议,与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与北 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建本科层次航空服务艺术 与管理专业;与华为、慧科集团共建“华为大数据学院”,开设 大数据共建班,成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 学校。

 (六)办学条件大幅改善 

五年来,投入 7000 余万元更新或升级实践教学设施。投入 600 余万元升级教学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建成了 192 间高水平 云控制多媒体教室。投入 2800 余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了 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投入 3600 余万元完成创新创业学院、教 师发展中心等 30 余个专项改造项目。完成了电力增容工程,扩 容受电量达 7500 千伏安,在前 30 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大力提改造校园道路、水电设施、绿化工程等。加强财务管理,开源节 流,化解债务 2.3 亿。教职工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7.1%,收 入水平逐年提高。争取地方专项经费 2000 余万元,新建 222 套 教师公租房;争取国家棚改专项经费 1600 余万元,启动 282 套 棚改房建设项目。修缮了教工食堂、桃园学生食堂等,投入平抑 基金,稳定学生食堂物价,持续改善食堂就餐环境与餐饮质量。 修缮了幼儿园、荷园学生宿舍、停车场等;完成了田径场跑道和 足球场草皮翻新;完成了全校学生公寓热水、空调、洗衣机和教 职工天然气入户工作。与零陵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实验学校;开 通了直达永州火车站的公交线路。连续两轮获湖南省“平安高校” 立项建设单位。 

(七)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制定实施《湖南科技学院章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工作 运行机制。荣获湖南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先进高校、第四批“湖南 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开展“三依三公”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依 法依规依程序坚定推进校办企业体制改革。规范招标采购、资产、 基建和审计工作。深化后勤服务改革,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完 善继续教育学院内部管理机制,拓展了继续教育市场;筹建了档案 馆,整合了学校档案资源,顺利推行了部门立卷制度,提升了档案 信息化水平;制定了《湖南科技学院理事会章程》,成立了第一届理事会,开创了校友工作新局面;打造了特色馆藏建设;学校学报 由单月刊改版为双月刊,提升了学报质量和影响力。 

(八)党的建设坚强有力 

学校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五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省高校落实党委主 体责任先进单位、全省高校落实纪委监督责任先进单位、湖南省 文明校园、全省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高校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等荣誉,驻村帮扶工作多次被上级部门考核为优秀。基层党组织 建设全面加强。教学学院 31 个教工党支部书记全部达到“双带 头人”标准、77 个党支部全部通过永州市“五化”建设合格验 收,荣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1 个,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 杆院系 2 个,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2 个,全省教育系统先 进基层党组织 1 个,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工 作案例特色作品 1 件。统战、工会、群团工作成效显著。民盟支 部被民盟中央评为中国民主同盟高校基层组织盟务工作先进集 体,民进支部被评为民进湖南省委示范支部;校团委获“全国三 下乡优秀单位”,工会获湖南省教育工会“学校民主管理工作先 进单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坚实有力,在校师生员工未发生新 冠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

 二、 “十三五”学校发展经验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委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 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强保证。第二,必须 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 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学 校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创新。 发展之路无坦途,要遵循教育规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破 解学校发展瓶颈,勇于创新、干在实处。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动 力之源。第四,必须坚定不移走服务地方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 大学是习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殷切期待。永州大地是学校生存发 展的沃土。必须紧密依托地方,融入地方,以服务求支持,以贡 献求发展。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五,必须坚定不移 维护师生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要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 性与创造性,凝聚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活 力。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第二部分 战略目标 

一、机遇与挑战

 1.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给高等教育赋予新使命。当今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 增加。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境外疫情依旧肆虐,跨 国经贸和人员交往严重受阻,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发展因素 时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等对高等教育理 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都带来了新挑战。同时, 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治理新模式对现代社会治理理念、治理 体系与治理能力产生的重大影响为高校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 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社会 的形态和业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高校以服务经济 社会为导向,加强创新应用研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 服务水平。

 2.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给地方高校提出新要求。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和坚持教育优先发 展的国家战略业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未来高等教育大有 可为,给学校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进入了全面提质创新的新时代,将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 展,必须由如何做大转向如何做强,必须聚焦“双一流”建设, 坚持以本为本,持续推进“四个回归”。同时,高等教育必须聚 焦国家战略需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综合改革,提 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但是,随着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的角色定位从过去的支持服务向服务 和引领同步转变,需要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 合。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 大调整,高等教育面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挑战。 

3.“三高四新”战略给湖南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习近 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对湖南提出了“三高四新”的新定位新 目标。永州全力打造“三个高地”,加快建设“三区两城”,着力 构建“一核两轴三圈”区域经济格局,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服务地方发展、科学布局学科专业带来了新的推动力,为学校全面 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湖南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 二本院校对标“双一流”建设,加快升硕步伐,既为学校提升办学 层次带来一定的压力,又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永州把湖南科 技学院作为城市发展名片,寄予厚望并大力支持,因此,我们要扎 根永州,服务地方,致力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梦想与奋斗同在。“十四五”时期,是深 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全校上下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学校发展所处的时代方 位,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勇担时代使命,奋力开创 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 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 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实施“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战略,强优势、补短板、激活力、创特色, 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实现“十四五”总体发展目标,推进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 学建设,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 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 局、协调各方。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突出人才 培养根本性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调动和发挥全体教职 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围绕师生发展谋大事、干大事、创 大业,凝聚事业发展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决以问题为导向,发 挥综合改革的关键作用,以敢于较真碰硬的作风推进更深层次改 革、更大力度创新,破解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全 面释放办学活力。 

——坚持特色发展。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瞄准建 设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高质量本科教育体系。把科研写在永州大地上,围绕重点任务汇 聚优质资源,加快建设发展步伐。

 ——坚持科学评价。深刻把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 体方案》内涵实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扭 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建立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导向的 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教育评价体系,引领学科向好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 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申硕和“双一流”建设两件大事,更好 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 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目标 

学校立足永州,面向湖南,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 会发展服务。学校确定的发展目标是: 一个总体目标: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大力推进“双一流” 建设,到建校 100 周年,将学校建成为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 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35 年远景目标:到 2035 年,学校师资水平更高,学科专 业实力更强,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应用特色更加鲜明,服务地方 和社会能力更强,力争实现从“学院”到“大学”的跨越发展。 

“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目标:强化内涵建设,推进特色发 展,提升教育质量,争取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此努力实现:

 两个重点突破:全力推进申硕工作,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 权,实现办学层次的突破;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 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或平台的突破。 

三个稳步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改善、校园环境稳步改善、教 职工待遇稳步改善。 

四个显著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显著提升、开放办 学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加大团队建设力度,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实现面向校外 引进“211”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力争引进 2 个国家级领军人才、 10 个省内领军人才、100 个以上高层次人才;努力实现面向校内 存量的“123”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力争培育 100 名博士、20 个 教学名师(其中,名师工作室 2-5 个,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 2-5 人,省级专业团队 2-5 个,双师双能型教师总数占专业课教 师总数一半),30 个高层次人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一支高素 质专业化应用型教师队伍。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健全师德考核制 度,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培养教书育人楷模,争取成 为省级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加强教师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健全教 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 示制度,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 

2.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实施“精准引才”计划,围绕特色优 势学科,重点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 和基础研究人才。对青年优秀博士、学科专业建设急需博士要加 大投入力度。在全校营造一种惜才爱才引才的良好氛围。压实相 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学院人才引进责任,将年度目标任务纳入考核指标。做大一流师资队伍增量。加大人才内部培育力度,盘活既 有师资队伍存量,继续推进“英才支持计划”“青苗支持计划” 等,大力培养青年英才,完善健全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普惠性支持 措施。为创建一流师资奠定良好基础。

 3.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博士团队引进力度,以才引才, 组建优秀人才团队。围绕学科专业发展主攻方向,分批建设品牌 课程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应用特色学科团队、一流专业团队等。 建立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团队头雁的核心引领作 用,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政策,赋予“头雁”充分自主 权,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设置学科或专业负责人,协 助团队带头人处理学科建设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按照二级学科和 专业要求,引导系部教师自愿调整归队,鼓励教师组成形式多样 的团队。在师资培养上注重学院学科专业团队建设需要。在评价 考核上注重成果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大小,评优评奖向团队倾 斜。探索按团队聘任、按团队考核的模式,试行团队协议工资制, 科学引导人才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指定科研导师,将青年教师 培养作为团队带头人的重要考核指标。

 4.提高教师发展能力。完善人才成长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发 展环境,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建设教师发展中心, 推进教师能力发展建设,改革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强化教育 教学能力培训,重点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注重培训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满足教师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成才,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学习培训,支持教师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实施“五个一”培育 工程,即“一门课程教学完整材料、参加一次教学比赛、参加一 项科研项目、发表一篇教研论文或学术论文、承担一个班级的班 主任工作”,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 一线挂职锻炼,着力打造一支熟悉行业企业需求、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双 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发展高水平本科教育,全 面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到“十四五”末,本科专业数达 到 50 个左右,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数达到 18000 人左右,力争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达到 1-3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达到 20 个, 国家级一流课程达到 4-6 门、省级一流课程达到 40 门;力争获 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 10 个以上。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 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与湘潭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 30-50 人。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在 90%以上。 

5.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衡 量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建设“一流师资、一流专业、一流课 程、一流教材”为抓手,以新时代教育理念为引领,紧扣学校人 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1+X+1”(社会公共能 力+不同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 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推 动打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校地、 校企合作新机制,全面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筹建产业学 院,建立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其他合作方共同参与的 合作办学机制,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各学院建立有地方政 府、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指 导委员会,对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 评价等进行指导和咨询,并进行绩效评价。 

6.打造一流专业集群。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面向国家战 略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和布 局,努力争取新办医学专业。强化专业群建设,将所有专业按学 科相关性重新归类,构建以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优势专业为核 心的“专业集群”。强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重点发展优 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积极推进专业认证, 力争 25 个以上专业获得认证,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打下良好 基础。

 7.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 创新,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施科学课程评 价,严格课程管理,以教学贡献为核心内容制定激励政策。强调 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消灭“水课”,打造“金课”, 强化课程的示范引领。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金课”,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在所有学科专业 全面推进。按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归类,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 核心课程为龙头构建“课程群”。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加快数 字课程资源建设,逐渐实现所有本科课程网络化,构建完善的网 络课程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把课程建设纳入教学 工作考核、奖励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8.推动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理顺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学 院办学主体地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 推进课堂教学体系建设,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强化课 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 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 极开展线上与线下教学改革,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强化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

 9.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制订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 科教学审核评估计划,扎实做好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建设教学 质量文化,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增强广大教师教学质量主体 意识,培育全校上下重视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的教学质量 文化。强化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常态监测实效,分类开 展各项评估专项工作。构建以教学学院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建立校院督导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完 善教学督导制度和校内本科教学评估“年检”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外聘教师的聘用、管理,加大返聘退休优秀教 师从事教学力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为持续提 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0.增强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实 施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完善支持就业创业政策制度和服务 体系。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促进毕 业生更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完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资助 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化,提升创新创业实训实践的系 统化,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入学教育、专业教学、社团活动、社 会实践和学生日常管理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的协同 机制。建设好创业基地,创客中心,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建立 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把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成 湖南省有影响的创业学院。建立若干个跨学科创新俱乐部,打造 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业竞赛项目。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创 业导师工作激励机制。重视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回访和调研。

 11.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 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 体系。制定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方案,完善教师评价、学生评 价和教学学院评价体系,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学生学习效果。建 立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加大教学工作考核权重。深化考试制 度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 换。改革学生评价,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 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德育评价、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和加强 劳动教育评价,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12.构建“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强化人才培养 的中心地位,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和课程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开好“四史”学习教育专题课程,组织课程思政教学 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观摩、教案评优等活动,切实提高课程的 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建立思政课教师研究基地和思政课实 践基地,认定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2-3 门,2-3 人成为省课程思 政教学名师(或 2-3 个教学团队),争取学校成为省课程思政建 设先行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抓好学生考研工作, 助力学生进入更高平台继续学习深造。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 育,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把健全学生体魄和人格作为促进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程。加强美育教育,引 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 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劳 动教育,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 动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全面推进学科建设,致力科技创新服务 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力争获得 5 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师均 科研经费确保每年在 7 万元以上,每年纵横向科研经费到账达到 7000 万以上。力争实现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奖励的突破,立项国家级课题 40 项以上,省部级科研 平台达到 40 个以上,新增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等 20 项以上,发表 高水平学术论文 500 篇以上,其中,中国卓越期刊论文 50 篇以 上,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 100 部以上,发明专利授权 80 项以上, 应用转化争取达到 50 项。 

13.加强学科顶层设计。以申硕破点为导向,在整体提升学 科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学校既定策略,聚焦“3+2”模式进一步 整合学科资源,精准发力,壮大优势学科。加快学科结构调整, 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战略性新兴学科分类发展 新机制,筹建新兴交叉学科硕士学位点。做强优势文科,做大特 色工科,做优师范教育,做实基础理科,创造条件发展新医科, 构建“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体系。以现有优势学科为基础,超 前谋划布局战略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科方向,着力汇聚一流师资、 搭建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学科高 峰。改革学科评价,完善学科评价体系,突出学科特色、成效、 质量和贡献。

 14.实施应用创新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高校在强化基础研究 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推动“三个 高地”落地见效实施方案。瞄准国家和省市重大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推进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推动重点领 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推进校地校企科研资源 共享,打造一流创新环境。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加强省级科 研平台和基地建设,力争在国家级平台或重大科研成果奖励上实 现零的突破。建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融媒 体技术与应用研究院,组建电子信息产业联盟、文创旅游产业联 盟,探索“政产学研用”新模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计划。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构建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科技 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15.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完善学术评价,突出质量导向, 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突出创新 质量和实际贡献。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 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设定年度 重要科研成果奖、学术奖等科研奖项和奖励措施,引导鼓励教师 多出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推进信息公开,及时公开科研成果信 息,提升科研信息透明度。

 16.提升协同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质量。进一步拓展校地校企 合作广度和深度,推动我校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主动对接永州加快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区、湘南湘西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东盟开放合作先行区、国家区域性综合交 通枢纽城市、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名城,高质量共建永州市生化工程技术研究院,形成校地校企合作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推进 校企合作。促进校内学科之间,学校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行 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突破学科和行政组织壁垒, 推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学 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传承和弘扬师范教育,突出师范 特色,提升师范生质量,积极为中小学教育培养师资。加强智库 研究,繁荣以地方历史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社会科学,推动新文科 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开展南岭走廊与潇湘文化、永州传统 村落数字化保护、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力促永州乡村振 兴,助推永州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对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的支撑牵引能力。 四、大力推进开放办学,提升国际办学水平 聚焦优势资源,努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全面推进办学 国际化。力争国(境)外合作高校达 50 所,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5 次左右,获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1-2 个,公派教师长短期出国 (境)人数 100 人次左右,学生出国(境)交流 150 人次左右, 培养国际学生 150 人左右。 

17.服务对外开放战略。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校 学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合作办学布局。主动服务国家对外 开放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建立国 际化办学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学院开展教育国际化改革 试点。积极推动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到各类国际组织任职,参与国际事务管理。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开展“小语种+专业”合作办学。

 18.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国际双向交流机制,加 大与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交流合作力度。加大国(境) 外智力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力度,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 水平。探索与国(境)外名校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国 际专业论证,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做好来华留学教育,提升培 养质量和层次。 

19.拓展合作办学新空间。积极争取更多财政拨款和政策性 补贴。整合大项目,合作发力,争取更多项目资金。以贡献求发 展,争取地方政府更多财政支持。强化学校理事会建设,加强与 社会各界的联系,吸纳更多社会资源办学。完善校友捐赠相关制 度,支持校友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争取更多校友捐赠。加强与湘 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加 大研究生培养力度。 

20.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继续教育顶层设计,理顺管 理体制,规范办学行为,扩大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打造我校继续 教育品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培训业务。提升人才培养质 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打造适合永州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平台。履行社会责任,与地方政府开办社区学院,扎实做好对口 支援、定点扶贫工作,积极投身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凝聚改革发展合力

 突出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夯 实党建基础,提升党建质量。以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为契机, 加大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树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 大力建设基层党组织示范点,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旗帜鲜 明讲政治,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 净化政治生态。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完善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 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 中央部署要求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各项举 措落到实处,确保党的政治建设取得成效。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 武装头脑。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 究中心,运用多种学习载体,探索有效的学习评价模式,强化学 习实效。面向全体党员,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建好用好红 色教育基地,把红色文化、红色故事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鲜 活教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2.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着力提升驾驭 全局、战略谋划和办学治校能力,增强责任担当,提高执行力。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以正确用 人导向激励干部,以担当作为实绩考察干部,以学校发展需要选 育干部,提拔重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加强干部培养锻炼,坚 持校内多岗位锻炼和校外挂职培训相结合,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 和履职能力。用好学校全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党 校教育培训干部主阵地作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能力。 

23.建强党的基层组织。扎实推进党支部“五化”提质工程。 压实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 能和组织功能,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严把党员发展关。抓好关键 少数,配齐配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设立“党员骨干”示范岗, 把高学历、高职称“双带头人”打造成业务骨干和党建能手,推 进党建和业务双融双促。组织开展庆祝建党 100 周年系列重大活 动,扎实开展党建“双创”工作,深入推进“对标争先”建设工 程,通过“党建+”、创新“党日活动”、评选“样板支部”“先 进党组织”等形式大力打造党建特色品牌。

 24.抓实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 领导权。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落实意 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 落到实处。建立意识形态校内巡察制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 极传播正能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突出德育为先, 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阵地建设和网络空 间治理,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和管理制度,建立学生网络引导员团 队,打造有温度的网络育人阵地。强化“三支队伍”建设。加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 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 辅导员队伍科学评价体系,完善辅导员“优胜劣汰”机制。选优 配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主任队伍,加强第二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 生干部队伍的培养。 

25.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深入推 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干部清正、政治清明、校风清朗的政治生 态和发展环境。突出廉政风险防控重点,加强对重大决策、选人 用人、师德师风、经费使用、基建维修、招标采购、考试招生、 项目评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与检查,推进信息公开。 保持正风肃纪反腐高压态势,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 问题;深入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抓好廉洁教育常态化和党员干 部警示教育;督促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构建一体 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体制机制。 

26.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 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大力 支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团结和引导民主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统一战线成员发挥作用;广泛团结港澳台同 胞、华侨华人和各界友好人士,共同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认真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充 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侨联、台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 纽带作用,开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发挥离退休老同 志在学校建设和育人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理事会工作规范、健康、 持续发展。通过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突出以文化人,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的凝聚、规范、导向作用,激发 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激情,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 坚实的文化支撑,成功创建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努力创建全国 文明校园。 

27.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建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统筹文 化建设工作。通过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完善大学文化建 设体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生态,使文化发展成为学校事 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 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建 立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校园及周边环境协同治理模式,构建安全文 化氛围。凝练学术传统和学术特色,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师生建网、用网、管网的能力和网络文明素养。推进全媒体联动宣传,发挥网络文化在立德树人和推进 综合改革中的作用。深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区域精神文明高地。 

28.塑造学校文化形象。做好以“德才兼备、自强不息”校 训精神为文化内核的校园整体规划布局,凝练汇编“学校文化手 册”,推广校歌、校训、校风、宣传片等学校文化识别体系。利 用 80 周年校庆契机,推进校史编撰工作,建设好校史展览馆, 宣传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愿景、共同价值,增强师生文化认同、 情感认同。新建“打卡”文化景观,修缮爱莲湖景观等。持续加 强学院文化建设。实施“一院一品、一校多点”计划,推出一批 规模大、参与面广、效果良好的校园特色品牌活动,培育一批校 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29.营造关爱文化氛围。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职教育 等活动,传播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好人好事,讲好科院故事,使 参与者的心灵受到感化,并自觉认可、融入、尊崇学校,为之增 光添彩。深化诚信教育,开展文明素养涵育活动,引导师生从身 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营造健康温暖、富有 人文特色的学院文化、楼宇文化和宿舍文化。校院两级组织要与 教职员工建立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机制,关心其生活、成长等问题, 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积极创造良好发展氛围和工作条件。 

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福祉水平

 健全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办学条件和民生改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支撑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平安校园、智 慧校园、绿色校园。

 30.积极争取资金资源。进一步开源节流,量入为出,优化 校内资金资源配置。适应财政厅、教育厅预算拨款体制改革的新 常态,加强项目库建设,策划储备一批带动发展的重点项目,为 争取各级政府的重大专项投入、各种财政补助和政策性资源做好 充分准备。调整创收收入分配政策,完善捐赠管理制度,办好学 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确保基金稳步增长;积极争取社会资金资源 支持;大力提升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培训服务功能。 

31.持续改善办学基本条件。优化校园规划设计,完善校区 功能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南大门新校区建设,完成工程实 训中心、第二田径场、南大门、学生服务综合体(含寝室、食堂)、 产教融合产业大楼、图书馆扩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力争与永州市共建科技馆,推进与零陵区人民政府共建西山公 园。完成校史展览馆、原建筑立面改造、田径场改造建设。切实 改善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等基本教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办学 育人环境。实施“美丽校园”工程,加大校园提质改造,打通学 校南大门至朝阳大道的通道。进一步加大校园美化、绿化投入, 把学校建设成为花园式、公园式生态校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大力营造浓厚的节约氛围,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加大校园节能改 造、节能减排的力度,建设绿色校园。 

3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进学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利用 5G 技术和人工智能推进 “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校园信息化综 合服务智慧平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推进校内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优化学校 资产管理,逐步实行大资产管理模式,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加 强期刊学术质量建设,提升刊物影响力。加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建设,稳步增加图书文献资源和电子资源数量。加快档案馆数字 化建设,实现服务方式从“传统型”向“数字型”转变;发挥档 案文化功能,推进学校档案事业发展。深化后勤改革,提高服务 质量。加快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继续教育,积极服 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33.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强化宗 旨意识,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实现教职工收入稳 步增长。加快推进与零陵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实验学校,争取共建 幼儿园,切实解决子女就读入学问题。修缮老年活动中心,办好老 年大学,健全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和人文关怀服务体系,逐步满足 老年人多元养老需求。实施旧房改造工程,完成电梯加装,逐步解 决老年人爬楼难的问题。积极推进“教职工之家”建设,创建省级 模范职工之家。系统推进“宜居工程”,把棚户区改造项目打造成 为样板、优质小区。有序推进校内住房依法依规交易。 

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内部治理体系,切实提升学 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34.完善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对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 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开展校内规章制度和文件清理。全面推进 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定期做好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进一步完 善内部治理结构。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湖 南科技学院章程》,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 力现代化,实现学校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 

35.改革人才使用和评价体系。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用 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 机制。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推进人才分类评价 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 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年薪制和 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稳定工作。改革 考核形式,强化聘期管理,完善基于合同管理的各类岗位的遴选考 核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以任务要求、考核评价、薪酬待遇等 为一体的工作聘用合同。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审体系,逐步推行“代 表作”制度、同行专家评议等学术评价通行做法。

 36.完善教师绩效分配激励机制。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 酬”的原则,建立基于绩效评估的工资总额和薪酬水平调控机制, 建立统一规范、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打破身份限制,探索建 立以能力业绩定薪酬的模式,有效体现教职工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建立体现以教书育人、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 激活内部合理分配,形成吸引和留住人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 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 教职工待遇。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强化业绩考核,建立科研工作 量与教学工作量转换机制,实行绩分制,将绩分与绩效分配挂钩。

 37.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健全和维护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 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充分考虑学院间差异,完善学术委员 会运行机制,规范工作流程,统筹行使好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 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规划、教师评价、 重点建设资源配置、学术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学 校教授委员会制度及委员选举制度,理顺关系,规范学院学术组 织运行。 

38.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学校 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 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 中,进一步提升学校管控效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优化工作 流程。 

39.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 相结合,坚持责权利相一致,强化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院 办学活力,推动学院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规范运行、加快发展。 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学院在人事、财务、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权力,让学院能够自主地履行教学、科研、学生管理、 学科专业建设等职责。探索在重大建设方面建立校院共担机制, 实施试点学院改革,对试点学院进行充分授权和放权。规范学院 运行体制机制,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院级教授 委员会的功能。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完不成任期目标的 院长采取调离、降职等组织措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推动学院乃 至学校发展的导向作用。 

40.优化目标管理考核。建立监督与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 目标任务,增强有效管理,充分调动各部门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改 革考核形式,优化考评结果运用。 

41.推进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加强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 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发布办学信息,保障师生员工和公众的知情 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完 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健全 重大决策公示和听证制度,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 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意见采 纳情况。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拓宽民主参 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和途径,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 事协商,完善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发挥工会、妇委会 代表的作用,完善申诉和信息反馈机制,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 

42.凝聚校友力量。把校友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感恩母校、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校友文化,更好地凝聚校 友力量,共同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以 80 周年校庆为契机, 构建完整完备的校友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校友总会、校友分 会、地方校友会三级工作网络。完善校友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校 友工作水平。把校友资源作为教书育人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建立和完善校友服务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挖掘校友育人资源、 发挥校友育人效应。

第四部分 保障举措

学校建立由学校总规划与专项规划、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分规 划共同构成的“十四五”规划体系,以规划的实施牵引学校各项 工作。总规划指导专项规划和分规划,专项规划和分规划服务支 撑总规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学院党委(党总支)的 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支部(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学 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规划的总负责人,负责拟订学校规划, 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职能部门是规划的实施主体,要 根据各项目标加强对各教学科研单位的宏观指导与政策支持,组 织学校的人财物的统筹与协调,实现规划目标。教学科研单位“一 把手”是本单位规划的负责人,负责拟订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并组 织实施,并依据学校规划目标,制订本单位的规划及年度计划。 

二、健全考核机制

学校按照职责分工,完成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分解落实, 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要根据学校总体 规划、专项规划和部门分规划的目标制定自身的建设目标,并分 解到各年度,以确保目标的顺利完成。 学校从战略管理高度加强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分规划的 实施进行考核评估,加强学科、人事、教育教学、科研、财务、后勤等方面的统计工作,强化数据集成,做好对规划实施情况的 跟踪分析。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和考核办法,学校依据检查与评估,加大对规划实施的考核,尤 其是对关键指标落实情况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调整办 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完善对各二级单位的工作考核,把规划 实施情况纳入到学校年度考核体系,与部门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 考核挂钩,明确责任意识,强化主体责任。 

三、强化过程监督 

每年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听取学校工作报告,掌握 规划执行情况,对下一步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术委员会讨论 规划实施中的重要学术事项,并向学校提出建议。通过干部会、 教代会等多种形式加强规划工作宣传,畅通师生员工了解和监督 规划实施情况的渠道。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各 界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研究生工作处)、 党政办公室(党政督导室)和纪检监察处对规划重大事项的实施 负责督查。 

四、严格规划修订

学校依据规划的实施评估情况,结合形势的新变化和师生的 新要求,继续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构建全面的观测点体系,加 强对年度综合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组织调研、修改和征求意见, 并适时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修订,确保规划修订调整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本规划需要进行调整时,由校长办公会提出调整方案,提 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学校党委会审定通过。

科院官方微博
推荐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