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院人物
【校友行思】周新军:在科研路上砥砺前行(图)

作者: ​ 陈汝婷 张成源 摄影:

2021-05-08      字号:【    

80754

【名片】周新军,88 届英语专业校友,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铁道科学》(EI及CSCD 收录)主编。主要从事 产业经济(能源经济与运输经济)、公司治理及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专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 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单位特邀项目评审专家;国际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Energy Policy 等刊编委,《中外能源》《天津商业大学学报》等刊物特邀审稿专家。

“每次回学校都觉得特别亲切,哪怕只是从熟悉而又显得有些陌 生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运动场经过时,也总免不了会触景生情, 不由自主地回想起 20 多年前在这里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是倒 电影胶片,过去的一些片段慢慢地从记忆深处不断涌现出来。”回忆 起他的大学生活,周新军的脸上挂满了欣慰、愉悦和满足,是一种让 人艳羡的获得感。那时的他常坚持每天早晨绕着操场跑,有段时间感 觉不过瘾,就索性和几个同学一起,跟着班主任老师沿着学校周边的 道路跑上一个 10 公里左右的“大圈”;只要天气不是那么糟糕,晚 自习前他总会拉上一些同学去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排球;而被同学们视 为文化大餐的露天电影他几乎也从不落下,《罗马假日》《CC公主》《出水芙蓉》这些译制大片让他心旷神怡;每逢班里或科里组织集体 活动他也都会全程参与,让他记忆尤深的是那次英语科获得全校第一 名的大合唱比赛……他说,“学校的文体生活丰富多彩,陶冶了我的 情操,让我眼界大开。在这我迷上了体育锻炼,也开始喜欢上了音乐,它们也渐渐走入我学习生活的深处,伴随着我走到现在,并将持续到未来。”

刚上大学时,周新军说话带着浓厚的东安方言口音,与人交流显 得十分吃力。英语功底也不太好,口语、听力、词汇均是短板。为此, 他苦闷过,自卑感,消沉过,甚至抑郁过。但他骨子里天生的那股顽 强不容许这种状况再持续下去。反思过后,他选择了一个“笨拙”的 办法,既费力又不能立竿见影,即从源头上全方位重塑一个全新的自 我。于是乎,课余时间他竟然啃起了字典和词典,先是新华字典,感 觉不够用就过渡到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他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解释、一个读音、一个用法,仔细领会,分类背记。听广播、揣摩播音员的朗读技巧、模仿声调发音,一直到寝室熄灯休息……渐渐的, 周新军的普通话有了很大改善;信心满满的他将此方法应用到英语学习上,水平也突飞猛进。 

谈起这段“苦行僧”的生活,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起初,周新军的一位舍友还嘲笑他,觉得这种笨拙的做法纯属多余, 简直是无聊透顶。一个学期后的某一天,周新军推门进入宿舍,竟意 外发现那位舍友手里也捧着一本字典在读着,一时躲闪不及,这位舍友只好将字典藏在身后,尴尬地哈哈大笑起来。渐渐地,更多的同学开始理解了,效仿的人也多了起来。周新军表示,从零开始打基础, 夯实了他的学业基础,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锻造了他的任性和 永不放弃的精神,全面提升了他的综合素质。基础牢固了之后,周新军有了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考研”,并开始了学业规划。基于考研的要求,考虑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限制,他倾向于经济学方向,选 择了一条“跨界”曲线考研的道路,虽说有些无奈,但却是现实可行 的。围绕考研规划,除了学好专业课外,他有意识地强化了公共课的学习,政治经济学、哲学和中共党史等等这些课程学得也非常卖力。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非常偏僻的国企子弟学校教书,他边工作边 考研,开始了真正的冲刺,并成功上岸。研究生学习阶段,一次性过英语六级,能随心所欲地浏览国外文献,表现出能与来自名校同学平 等竞争的优势,都源于过去扎实的英语和公共课基础。用他的话说, 在校做的这一切,一辈子都受益。

研究生的学习,真正开启了他的科研之路。首先他完成了“跨界”的专业学习,使自己成为了一位受过经济学专业严格训练的优秀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久,他就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处女作”《社会主义劳资关系问题初探》。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截至目前,他在中国经济类重要核心期刊《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科技类重要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英文版)等刊物以及国外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学 术论文 150 余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转载,有不少文章还进入了高引用行列,个人也进入每 4 年 一评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基于中文学术成 果的评价》(1996 版及2020 版)。出版学术专著 1 部,合著 2 部, 参编 3 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机构资助的课题达 30 余项,其中主持科研项目 11 项,参与 25 项。参与地方性发展规划类课题 10 余项。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 项(著作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等论文及科 研成果各类奖项数项。研究成果已获得同行专家的公认和较高的评 价。

“要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持续地、长久地坚持下去。”“论文被 打回也不要气馁,仔细检查到底是哪有所欠缺。然后还要舍得花大量 时间不断进行推敲修改。论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科研 不仅需要宏伟的目标,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周新军同 我们分享着他的科研心得。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周新军先后进入天津开发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在南开大学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完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先后主编了一份报纸和 2 本学术期刊,目前主编铁路运输领域顶尖期刊《中国铁道科学》。他觉得,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上升一个层次,他的研究能力和 学术素养又提升了好几个台阶。尤其是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了他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分析力和精准的判断力。目前,他主要从事低碳经济、能源经济、垄断企业等领域的研究。在查找研 究文献、打磨研究项目到廓清研究思路、深化研究内容等方面已积累 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他一向认为,只要把科研探索当成一大乐趣和平 生割舍不开的爱好,科研再苦再难,你也会乐在其中,且乐此不疲。 他说,“科研就是一个解惑的过程,要不断地学习,把握学科前沿和 政策方向,捕捉行业领域的热点和创新点。”

“当你知道自己的现在以及将来往何处走时,一定不要忘记自己 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哪里起步的”。“母校老师认真负责,学习氛围开放自由,我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三年的大学给周新军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当他有所成就时,就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努力去回馈母校。受聘母校客座教授,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回母校,与师生们分享,同时以自己积累的学术资源来助推母校相 关专业领域在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坚持每年回母校开展学术交流讲 座,努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馈给母校,充分利用自己在学术科研等 方面的资源,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贡献力量,成了他的最大心 愿。一直以来,周新军都在用行动感恩母校,也常常和老同学们共同分享回母校看一看的喜悦和收获。他认为,“大学阶段是真正的起步 阶段,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校园难得的大好时光,志存高远,多读书, 多思考,多运动,做实干奋斗的新青年。”

科院官方微博
推荐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