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红网:湖南科技学院:这位赴疆扶贫的90后好样的!

作者: 摄影:

2021-02-05      字号:【    

红网:https://tg.yzrednet.cn/show-48-58141-1.html

刘成蛟,湖南科技学院2016届毕业生,从锦绣潇湘到祖国边陲,他钟情于阿克苏,以一颗火热的心投身于基层建设事业。

古道,西风,驼队,千里黄沙。苍茫美景映照着一个热血男儿奔赴新疆,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梦想。2016年毕业后,刘成蛟选择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这片热土地。从老家四川资阳市到库车市哈尼喀塔木乡,对刘成蛟寄予厚望的亲友对于他选调新疆基层迷惑不解,希望他能回到家乡在当地的企业或公司工作,既能得到亲友照顾,也能有一番成就。

“基层是个大学校,很多经验是学校学不来的,与其说基层需要我们,倒不如说我更需要在基层。”在刘成蛟看来,来到新疆工作,到条件最艰苦的基层工作,是一种精神的磨练,更是一种家国情怀。初到哈尼喀塔木乡,语言是刘成蛟遇到的第一难关。“记得我刚到乡里工作时,说话语速特别快,很多同事听不懂我在讲什么。”刘成蛟说,他每天都在提醒自己,尽量语速慢一些。此外,为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刘成蛟主动承担、真干实干。从陌生到熟悉、从束手无策到有条不紊、从嘘寒问暖的简单微笑到一声亲切的“小刘”……他逐渐熟悉了基层的工作,和大家也走得更近了。

“大家好,我叫……我家有4口人。”“我们要团结在一起,像亲戚一样。”……每晚9点,国语学习班的教室都会传来琅琅读书声,这是“编外”老师刘成蛟正带着乌尊村村民在学习国语。2017年2月,“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活动开展。刘成蛟从乡镇来到了乌尊村下村工作,担任“访惠聚”工作队的副队长,主要负责国语学习班及材料整理上报等工作。在刘成蛟看来,语言沟通顺畅了,工作开展起来才能更加简单。

“在乌尊村,有了这些平凡工作的磨练,让我变得更踏实、更有耐心。”在乡镇工作的一年来,刘成蛟尝到了基层一线工作的酸甜苦辣,他说,“实干者最快乐,我就一直这样乐在其中。”之后,刘成蛟先后被借调到库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办公室工作。“要做工作中的有心人。”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谦虚地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学习,同时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多工作一小时”的小约定。在这一个多小时里,他学文件精神、学写作技巧,光摘抄记录本在借调的前两个月就写了厚厚的两大本。

出生成长于农村的他,和人民群众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在当地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活动中,刘成蛟与乌尊村三组村民阿曼古丽·热依木结成亲戚。结对认亲以来,他把阿曼古丽·热依木一家的事情时刻放在心上,日常走访、农活帮忙、政策宣讲……在来来往往、说说聊聊的过程中,刘成蛟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日子也越过越好。

2019年,正值库车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需精选一批攻坚力量。“再难干的工作、再难啃的骨头,总有人要来干。”刘成蛟主动请缨,成为了市扶贫办脱贫攻坚工作专班的一员。无论是夜以继日写材料、挨家挨户访民情,还是结对子帮扶困难家庭,他一直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在他心中,“脱贫攻坚一线是一个施展才华与能力的大舞台,人生能够拥有这样的机会和舞台本身就是一种幸运。”10月份前后,由于工作的过度劳累,连续两三个月加班没有休息,长期伏案通宵写材料,刘成蛟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尽管这样他仍然坚持工作,从不叫苦叫累,积极完成市扶贫办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最危险的地方应该有党员站出来,在最危急的时刻应该有共产党员顶上去。”当无情的疫情席卷而来,在阖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刘成蛟自发加入了疫情防控一线,主动申请在隔离点工作。每日连续工作10小时、统计流动人员50余人次,300余个隔离房间的消杀情况逐间查看,24小时奋战在战“疫”一线……在隔离点工作了一个多月,了解到许多外出务工增收的贫困群众收入剧减,刘成蛟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绝不能因为疫情丢了脱贫攻坚”,这是他防控期间在脑中始终紧绷着的一根弦。等隔离期结束,他第一时间回到脱贫攻坚工作岗位,和市扶贫办的同事们一起探讨如何助力脱贫攻坚,做到了不误农时、工时,抗疫情,保民生。

“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四年多时光,在当地乡亲们眼中,刘成蛟从“外乡人”变成了“巴郎子”,用一点一滴的奋斗在扶贫岗位上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也将他历练成为一名真正的扶贫业务骨干。2019年底,库车市50个贫困村、4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整体脱贫退出,并顺利通过国家评估抽查验收,这份可喜的成绩背后,有着他的默默奉献和付出。2020年5月,他被库车市授予2019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刘成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毕业宣言,用无悔的努力奋斗描绘着自己值得回忆的青春。

科院官方微博
推荐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