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院人物
马涛:逐梦南疆 青春无悔(图)

作者: 张云芳 摄影:

2017-05-26      字号:【    

855CBD360620E444E004BD08518B2BA0


914F94484D41B024DBC3D72F2969E172

从内地来到南疆,他衷情于阿克苏,生活在阿瓦提的土地上,从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到拜什艾日克镇精神文明办副主任,他像沙漠胡杨一般植根和挺立于新疆大地,用自己的言行展示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执着追求。

马涛,2015届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生,这个勇于担当的90后青年,他在大漠清冷的夜晚欣赏孤独的月光,扎根在阿克苏那异乡的土地,看黄沙风尘,看西域异域风情,以一颗火热般的心投身于南疆基层建设事业,用一片赤子之心书写了对祖国深沉的爱与责任。

谈起两年多前的这一次人生选择,马涛说一直以来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希望能将自己的青春去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美好祖国,去当得起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称号,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15年5月,当已在国企转正的他得知学校开始招录内地高校毕业生前往南疆基层工作时,他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号召,拒绝了大城市的橄榄枝,来到了阿克苏最贫困地区之一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

“趁着年轻,我们更应考虑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把自身未来定位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广的空间跨度,选择一条挥洒青春、汗水的道路。”能抵挡住高薪工作和优越生活诱惑的,都是渴望以热血浇灌理想的有志青年。在自治区第一次来湖南招录的时候,马涛就暗暗下定了决心,为了去南疆等了一年。2015年,他回到学校,看到南疆招录宣传片,内心对于南疆的向往也变得更加的强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京师生座谈会上说过:“有信念、有理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马涛一直用此来激励自己。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每一位父母对自己孩子深深的爱。对马涛寄予厚望的父母亲友对于他选调地方基层迷惑不解,苦口婆心,轮番劝阻,希望他能在已有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于是马涛将能够收集到的南疆现状、招录政策等都讲给父母和亲戚朋友听,并一遍遍告诉父母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心愿,让父母看到自己想去南疆的决心、去奉献南疆的心愿。最终,他成功打消亲友们顾虑并使之接受了自己的追求。在父母同意的那一晚,他怀着对南疆无限的期待静静入眠。

怀着对父母的不舍,对自己成长、生活、学习土地的依恋,7月22日,他背上行囊与有着同样志向的热血青年踏上了征程。满怀憧憬的马涛初入疆时,才发现原来援疆生活并不是想象得那样美好。语言上的不通、气候的不适应以及各方面的不熟悉,为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他暗下决心,要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当地的语言,在三个月的双语培训里他下课之余就去找维族朋友聊天,希望尽早融入到维族百姓的生活中。

在初入职时,他在托万克霍加瓦斯喀克村担任了三个月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三个月中,跟随村干部、住村工作组一起去村里398户走访入户,一起在节假日对贫困家庭进行慰问,一起在每周五对村重点人员进行谈话、去清真寺进行值班,去解决村里面大大小小的事。在村任职期间,他与几户维族家庭结成帮教对子。“维族的百姓和我们内地百姓一样,热情朴实,他们对我都很照顾。”马涛说到。在有一次给帮教对象走访中,他了解老人家里比较困难,身体患病,便给了老人一百元钱,并且把手机号码留了下来,让老人能在生活有困难的时候直接打他电话。以后每过一段时间,他都会带点米、面、油等生活品前去探望,每次老人都会拉着他的手与他聊天,让他留下来吃饭,并且称呼他为“巴郎”。

去年10月份,转正后的他被提拔为拜什艾日克镇精神文明办副主任,主要负责办公室工作,新闻外宣、文体活动、去极端化及民族团结工作等,在工作中马涛一直尽自己所能。在当地镇党委部署下,他们成立了民族团结示范基地和爱心交换站,在访谈中发现,他为了工作更好地推进,一人联系了内地高校生捐赠了差不多有4000件衣服给爱心交换站免费发放给村民。他说,趁自己还年轻应继续学习提高,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当有这样一个平台能让自己真正做一些事情、去为老百姓的福祉而工作时,他就坚定不移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不断挑战自己,稳扎稳打,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工作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促使着他不断前进。

时间在走,不变的是那一份初心。“年轻时,选择了付出,就选择了收获。” 南疆地区的领导这样鼓励马涛。在这里的两年里,马涛已经能适应新疆冬天零下二十多度的环境。但是相比较这些而言,这两年中和同去的6名小伙伴经历的点点滴滴,与新疆人民相处的宝贵日子显得更加珍惜。马涛认为,选调基层的最大乐趣,不仅要“去得了”,更要“留得住、干得好”,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工资的多少,而在于要敢于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哪怕是做好一件事情,即便没有轰轰烈烈,也会乐在其中。


科院官方微博
推荐热点